首页 > 要闻 >

中国创新药进行全球同步研发渐成趋势|环球关注

发布时间:2023-06-29 20:28:55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 “这是现在的主旋律。”“这是大势所趋。”“这是必然的趋势。”6月18日,在2023中国国际药物信息大会/DIA 2023中国年会暨展览会的药物早期(I期II期)全球临床同步开发及申报策略分会场上,上述感叹成为与会专家在提及本土创新药企业布局全球同步研发时的常用句。

本土创新药出海“卷”可行吗?什么产品适合全球同步开发?与药品监管部门沟通是否需要将问题尽可能沟通清楚?在这个分会场上,专家解答了上述疑问。


(相关资料图)

能力和市场双轮驱动

“创新药全球化开发,大家都说是大势所趋。这是能力和市场双轮驱动下造就的。” 君圣泰中国区副总经理于萌说。

在于萌看来,所谓“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内药监部门出台的各类指导原则体系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特别是我国于2017年正式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极大推动了企业加快创新药物的研发;二是国内创新药企业实力增强,数据显示,从2018年开始,中国本土创新药国内上市数量大幅增多,批准上市的药物数量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接近。

ICH是由欧盟、美国、日本三方发起,在瑞士注册的国际性非营利组织,其使命是在世界各国、地区、组织之间不断进行协调,以确保各国、地区、组织能以科学、标准而又统一规范的方式,在药品全生命周期如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监管和药物警戒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管理,确保药品安全、有效、质量稳定。在加入ICH之后,我国药监部门全力推进ICH指导原则转化实施,参与协调并完成的ICH指导原则共计21个,包括对11个旧版ICH指导原则的修订或增补,均已原文采纳并充分实施。

至于“市场”,于萌指出,如何使创新药市场价值最大化也是企业所考虑的。较之国内市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将有较大空间。

国内本土创新药企业确实正在加速全球研发布局。据科睿唯安临床试验情报数据分析,部分中国创新药头部企业在营收、管线或是研发投入单项上已接近或达到全球头部药企指标;2018—2022年期间,中国生物医药创新TOP25企业在全球开展的临床试验数量持续增长,2021年超过 2700项。

选择兜里最合适的“子弹”

2019年,百济神州的创新药泽布替尼在美国获批上市,成为我国创新药出海的样本,点燃了我国创新药出海的热情。

之后,美国礼来公司和信达生物的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传奇生物/强生的B细胞成熟抗原(BCMA)CAR-T疗法Ciltacabtagene autoleucel(cilta-cel,西达基奥仑赛)分别于2022年试图叩响FDA的大门,却是一败一成的结果。这让人不得不思考,产品在布局全球同步研发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全球早期同步研发瞄准的是全球市场,这使得药企面临更高的研发标准与成本。企业一定要考虑清楚,兜里的‘子弹’哪一颗最适合放到全球同步研发的赛道上。从时间成本上考虑,First-in-class药物的时间容错率比较高,因为赛道里面还没有竞争候选者,但对best-in-class或者me-too药物来说,企业至少要瞄定一个适应症,才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博安生物首席医学官周明认为,生物学机制明确、拥有大市场、进度领先的产品更适合中国biotech企业进行早期全球同步开发。

早期全球同步研发就是对监管要求、研发环节、临床实践和产品海外价值的综合判断决策。在与监管部门的沟通中,周明建议,申办方不要进行非必要的沟通和开放式沟通,尤其不要纠缠在自己不清楚的细节上,要充分理解监管要求,对沟通目的、研发方向、问题细节等要有自身的判断。

于萌也认为,企业要对自己的产品、产品对应的适应症、靶向人群有充分的了解。在她看来,药品研发是一个强监管的行业,企业要与产品国际化布局中的监管部门进行密切沟通,且是有效沟通,才能确保在关键节点中得到药监部门的及时反馈和指导。同时,为了顺利进行国际多中心临床研试验研究,企业应充分掌握ICH E17指导原则。

“没有一个药监机构可以替企业作决定。企业要识别不同药监机构的要求重点,来制定药物开发及申报策略。因为没有一个方案能适用于所有药监部门的要求。”科越医药中国及亚洲区研发与运营总裁闫慧认为,对本土企业来说,要根据自身的产品与市场定位,来选择布局哪些国家与开发时机。

此外,周明还指出,除了产品价值硬件属性外,全球同步研发更需要企业的软能力建设。比如伴随诊断早期开发、对海外供应商的遴选和管理能力、监管沟通能力、控制研发经费,合理的研发投入产出比和平衡全球风险同步研发风险等,都是企业需要纳入考虑的事项。(蒋红瑜)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3 港澳消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3022245号-31   联系邮箱:435 226 40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