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新闻报道一个9岁女孩和爷爷逛文具店时,被店老板指控“偷东西”,女孩坚称自己没有偷。
爷爷选择相信孙女,与店主争执不下时选择报警,最终通过监控发现孩子是被冤枉的。
之前也曾发生过一次类似的事件,但却是一场悲剧。
(资料图片)
贵州的一位女孩和同学一起去了附近的文具店,她拿了3块6的东西,并将钱放在前台,没想到却被老板拦住,质疑她没有付钱。
女孩马上解释自己已经付钱,身边的同学也在一旁作证,但老板就是不相信。
于是她强行将女孩的书包打开,得知了女孩的个人信息,找到班级去,说女孩在店里买了东西没有给钱,是小偷,并将照片打印下来贴在门口,上面写着“重金悬赏”的字样。
这样一闹,女孩身边的同学老师都认为女孩是一个偷窃别人东西的小偷。
纵然女孩万般解释,但周围人的嘲讽指责,让她所有的解释都变得苍白无力。
深陷绝望的女孩,最终选择从顶楼一跃而下,结束自己的生命。
知乎上曾有一个热门提问:
因为很多人成长经历中,都遇到了这种情况,不仅被冤枉,还被父母不信任,这里每一个答案背后的故事都是那么戳心又悲伤.....
那么
当孩子觉得被他人或父母冤枉时
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在孩子的成长中
家长的无条件信任有何重大意义?
当孩子被冤枉时 家长可以这样做
特邀观察员:赵朝峰(北京开放大学副教授,艺术系主任)
首先,我们要先帮孩子平复情绪。孩子如果是被冤枉的,情绪会很激动,孩子如果没被冤枉、情绪会很紧张,所以无论哪种情况下,事件发生现场,我们都要先帮孩子调节好情绪,然后才能心平气和地面对问题。
其次,我们可以请孩子诉说事件经过,向孩子表达信任,一起剖析事件真相,寻找证据。
孩子觉得自己被冤枉了,可如果我们还没完全看到事件整个经过,内心也不要马上偏听偏信任何一方,但有必要向孩子展示出我们的态度,那就是告诉孩子,“我们相信他,请他真实地描述事件经过”。就像新闻中的爷爷,他选择相信孩子,对孩子、也对质疑孩子偷东西的老板说:“我相信我们家小孩不会拿。”他因为和孩子达成了这种相互信任,下一步开始采取自证真相,让孩子把口袋翻出来证明自己没有偷。
最后,还可以寻求法律援助,要求冤枉孩子的人真诚道歉,引导孩子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新闻中的爷爷很有法律意识,当店主不依不饶继续冤枉孩子时,他说:“叫警察来。”这个做法提醒我们,当我们和孩子彼此交心、确认被冤枉属实的时候,我们要保护孩子的合法权益。这也是引导孩子重视自己名誉权的机会。
孩子成长中会遇到很多“槛”,比如被人冤枉。此时家长如果做好信任,就能让孩子从跌跌撞撞中自己站起来。这个新闻就是佐证,其中被冤枉的女孩虽然在过程中委屈大哭,但爷爷对世人说“我信我家孩子”这句话,会让她在未来成长中,更懂得自珍、自重,自强。
孩子最渴望的是家长的信任
特邀观察员:杨婷婷(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心理教师)
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教育专家尼尔森博士说:“让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最绝望的,往往并不是挫折本身,而是周围人的评价导致的羞耻感。因为十来岁的孩子,正处于自我认同的敏感期,自尊心特别强。如果周围的人都对他指指点点,孩子真的受不了。”
“被冤枉”可以轻而易举捣毁一个孩子的内心。孩子的世界是成人搭建的,如果孩子被冤枉,尤其是被他敬重的老师、深爱的父母冤枉,就会对自己的信念产生怀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做过一个调查,问孩子对父母有什么期待,排名第一的是“信任我”。所以作为父母,当孩子被冤枉时,我们应该无条件地相信他们,并站在他们的一边。
对孩子的成长而言,家长的无条件信任至关重要。孩子们需要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建立自尊和自信,发展自己的思想和人格,并且学会信任他人。而家长的信任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这些重要的品质。
具体来说,家长的信任可以促进孩子的以下方面的发展:
一是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当孩子感受到家长的信任,他们会有更多的自主行动的机会,从而培养出独立性和责任感。二是让孩子懂得自尊自信。家长的信任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和自信,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自己做事并且有能力获得成功。三是发展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孩子们通过自己与父母、祖父母等熟人的交往,学习到信任的重要性,从而在自己成长当中建立信任的观念。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进而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奖励。也就是说,孩子越是得到信任,越能成为值得信任的人。
用家长的信任为孩子成长赋能
特邀观察员:王宇航(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教师)
家长的信任,是孩子成长的底气。纵观一个孩子成长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一般会经历“家长抱着走”“家长扶着走”“家长推着走”“家长看着走”的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家长也会经历“孩子会不会”“孩子行不行”“孩子能不能”的反复纠结和追问。究其原因,家长的纠结和追问实际是对孩子的不信任,这样的不信任又会潜移默化让孩子怀疑自己不行。但家长变换心态,以信任的心态静待花开的时候,就会欣喜地发现,孩子的独立性增强了、自主性提升了。在家长的信任中,孩子也具备了成长的底气,他们能从家长那里获得成长的支持,也会敢于直面各种不可预估的困难和挑战,并且让自己积极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
家长的信任,是孩子成人的骨气。亚里士多德说:“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对孩子来说,成长的过程是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还是孩子学会逐渐融入社会的过程。在孩子成人的过程中,家长的信任,铸造了孩子的骨气,让孩子在不断经历自我否定和肯定的体验中,真正领悟到真善美是什么,真正感受到无规矩不成方圆的规则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同时也让孩子对自我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能以客观、理想、平静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就像案例之中,因为有家长的信任,9岁女孩面对歪曲指责,有自证清白的骨气。
家长的信任,是孩子成才的志气。在家长的信任中,孩子必然会产生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对家国负责的情怀,他们会心有榜样、行有示范,用不断超越自我和不断进取的勇气,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向着人生奋斗目标持续前进。
在当今社会,孩子希望从家长那里获得的已经超越了物质的范畴,而更多倾向于精神范畴。在精神范畴中,家长对把孩子的信任,更是孩子成长、成人、成才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支撑器、护卫舰和导航仪。
应对突发事件 家长需要三个能力建设
特邀观察员:宋兵波(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
当未成年的孩子在社会交往中遭遇突发性的人际冲突、挫折,被他人误解、怀疑,甚至被恶意侮辱时,作为家长,应当如何应对、化解矛盾和危机,如何将孩子遭遇的“恶性事件”,变成孩子社会成长的契机?这需要家长做好三个能力建设。
一是做好心理能力建设。通常,多数家长会担心孩子受到自尊心、心理情绪伤害,因“护犊心切”而“意气用事”,不仅不能化解矛盾,减少误解,可能还会情绪失控,激化矛盾,进一步恶化冲突。家长的担心虽然合情合理,但遇到这样的事情,更需要多一份冷静和理性,要沉稳、理智地应对和处理这类事件,把消极事件转化为教育契机。
很多时候,当孩子遇到他人不公平、不合理对待时,最先“失控”的往往是家长。家长在孩子面前要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表情管理、行为管理,以身示范,用合情合理的方式和途径去化解危机,化解孩子心里的委屈和情绪上的对抗,让旁观的孩子懂得和领悟:强大的自控力更有力量,矛盾是化解的不是对抗的,沟通和对话是解除危机的一种好方式。
二是做好社会能力建设。人的长大,就其社会性发展来看,是娴熟应对和处理社会冲突和危机的能力。学会共处、学会交往、学会沟通,尤其在人与人的关系危机和冲突中,学会化解和应对各种矛盾,是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生活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社会生存力、适应力、协调力。
作为家长必须明白,现实社会不像家庭一样,会最大可能给予孩子最安全、最温暖、最无私的爱护和呵护,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更要懂得成长中的孩子,总会时时接受现实社会的“洗礼”。此时,家长最应当做的,就是用自己娴熟的社会技能,智慧地化解、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让孩子学到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之道。
三是做好教育能力建设。家长在危机事件得到妥善处理后,要找机会跟孩子一起“复盘”事件过程,总结经验和教训,引导孩子理清事理,分清是非曲直,学会换位思考,让孩子对整个过程中的人与事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对社会生活形成客观、全面的价值认知,建立自己正确的社会生活价值标准。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准则去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给孩子树立好的价值观榜样。
策划:王小艾
编辑:张秋颖
编审:常悦
终审:王宇 苏金柱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3 港澳消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3022245号-31 联系邮箱:435 226 40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