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历史悠久,留下的文物古迹也不计其数,成为我们现在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文物还为我们揭秘了古人不为人知的生活,比如山西民俗博物馆中有一件瓷器制造的槽子,它竟然是制冰的器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小编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资料图片)
山西民俗博物馆即太原文庙,这是一处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古建,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在2003年当地文物局才设立了民俗博物馆。该管文物藏品极为丰富,主要是古代的劳动工具,以及近现代的一些老物件,此外还有绘画和瓷器等,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游览和研究学习。在众多的文物藏品中,有一件奇特的瓷器槽子备受关注,它的高度约60厘米,长度约120厘米,宽度约40厘米,其内壁为白色,外壁为蓝色,在灯光的照射下看起来也十分得光彩夺目。不过,对于瓷槽子的作用,专家们一直都无解。
一开始,有人认为这是放东西的容器,比如可以储水,放米或者放面;还有人认为,这是一件寺庙中的大香炉,用来给善男信女上香之用;也有人认为,这是某个大户人家的尿桶……总之,各种推测层出不穷,也都有能说得过去的理由。然而,也有专家表示这些解释都十分牵强,直到1998年的一天,瓷槽子的作用被最终认定下来。这一天,北京的一位民俗文化专家到民俗馆考察,期间他就看到了这件蓝色的瓷槽,并且毫不犹豫的表示这是一件明代的冰槽。专家们更纳闷了,认为是放冰的容器,但其实它并非如此。
在如今社会,我们夏季降温主要依靠空调和电风扇,平时还能再吃点冷饮,但是在古代社会中可什么都没有。不过,聪明的古人也有降温的妙招,比如他们冬季采冰,到夏季的时候拿出来用,当然这一前提是在地下修建冰窖,因此通常也只有帝王才能在夏季享受到冰块降温的舒适。此外,明清时期皇帝还设立的采冰的官职,即“凌人”,而负责采冰的百姓则称之为“冰户”,另外还有“贡冰”和“赐冰”的礼仪制度,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冰块的重视。除了采冰之外,古人其实还发明了一种制冰方式,也十分奇特。
明清时期,制作火药已经十分成熟,在制作火药的时候就离不开硝石,即一种无色无味的白色块状晶体。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硝石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硝酸钾(KNO3),且含量大于98%。硝石及易溶于水,而当它容于水的时候就会吸收大量的热量,让水温急速下降到0℃以下,因此液体的水就变成了冰块,而这就是用硝石制作冰块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硝石没有毒性,也没有杂质,因此制作的冰块没有毒性,可以安全放心的食用。
专家们也恍然大悟,所谓的冰槽就是古人制冰的容器,首先他们将硝石放入其中,然后再倒入井水即可,在硝石和水发生剧烈反应的同时冰块也就产生了。为了进一步的做验证,专家们对瓷器的内壁残留做了分析,果然也发现了硝酸钾从成分,另外还亲自试验了一次,最终也成功得到了冰块。如此一来,瓷槽子的谜团也全都揭开,就是古人的“冰箱”。由此,我们也能发现古人无穷无尽的智慧,但可惜随着科技的发展最终也被淘汰。
除了瓷槽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物件,他们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生活方式,让我们对古代社会也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不管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能小看了古代先民,因为看起来不起眼的东西,其实都暗藏玄机,所以都值得我们去不断的学习研究。
参考资料:
《中华古代科技》作者:李燕,罗日明 编,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3 港澳消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3022245号-31 联系邮箱:435 226 40 @qq.com